佛說長阿含經卷第十
第二分 增一經第七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與汝等說微妙法。上中下言。皆悉真正。義味清淨。梵行具足。謂一增法也。汝等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
時。諸比丘受教而聽。佛告比丘。一增法者。謂一成法.一修法.一覺法.一滅法.一證法。云何一成法。謂不捨善法。云何一修法。謂常自念身。云何一覺法。謂有漏觸。云何一滅法。謂有我慢。云何一證法。謂無礙心解脫。
又有二成法.二修法.二覺法.二滅法.二證法。云何二成法。謂知慚.知愧。云何二修法。謂止與觀。云何二覺法。謂名與色。云何二滅法。謂無明.有愛。云何二證法。謂明與解脫。
又有三成法.三修法.三覺法.三滅法.三證法。云何三成法。一者親近善友。二者耳聞法音。三法法成就。云何三修法。謂三三昧。空三昧.無想三昧.無作三昧。云何三覺法。謂三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云何三滅法。謂三愛。欲愛.有愛.無有愛。云何三證法。謂三明。宿命智.天眼智.漏盡智。
又有四成法.四修法.四覺法.四滅法.四證法。云何四成法。一者住中國。二者近善友。三者自謹慎。四者宿殖善本。云何四修法。住四念處。比丘內身身觀。精勤不懈。憶念不忘。捨世貪憂。外身身觀。精勤不懈。憶念不忘。捨世貪憂。內外身身觀。精勤不懈。憶念不忘。捨世貪憂。受.意.法觀。亦復如是。云何四覺法。謂四食。摶食.觸食.念食.識食。云何四滅法。謂四受。欲受.我受.戒受.見受。云何四證法。謂四沙門果。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
又有五成法.五修法.五覺法.五滅法.五證法。云何五成法。謂五滅盡支。一者信佛.如來.至真。十號具足。二者無病。身常安隱。三者質直無有諛諂。真趣如來涅槃徑路。四者專心不亂。諷誦不忘。五者善於觀察法之起滅。以賢聖行盡於苦本。云何五修法。謂五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云何五覺法。謂五受陰。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云何五滅法。謂五蓋。貪欲蓋.瞋恚蓋.睡眠蓋.掉戱蓋.疑蓋。云何五證法。謂五無學聚。無學戒聚.無學定聚.慧聚.解脫聚.解脫知見聚。
復有六成法.六修法.六覺法.六滅法.六證法。云何六成法。謂六重法。若有比丘修六重法。可敬可重。和合於眾。無有諍訟。獨行無雜。云何六。於是。比丘身常行慈及修梵行。住仁愛心。名曰重法。可敬可重。和合於眾。無有諍訟。獨行無雜。復次。比丘口慈.意慈。以己供養及鉢中餘。與人共之。不懷彼此。復次。比丘聖所行戒。不犯不毀。無有染汙。智者所稱。善具足持戒。成就賢聖出要。平等盡苦。正見及諸梵行。是名重法。可敬可重。和合於眾。無有諍訟。獨行不雜。
云何六修法。謂六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云何六覺法。謂六內入。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云何六滅法。謂六愛。色愛.聲愛。香.味.觸.法愛。云何六證法。謂六神通。一者神足通證。二者天耳通證。三者知他心通證。四者宿命通證。五者天眼通證。六者漏盡通證。
復有七成法.七修法.七覺法.七滅法.七證法。云何七成法。謂七財。信財.戒財.慙財.愧財.聞財.施財.惠財。是為七財。云何七修法。謂七覺意。於是。比丘修念覺意。依無欲.依寂滅.依遠離。修法.修精進.修喜.修猗.修定.修捨。依無欲.依寂滅.依遠離。
云何七覺法。謂七識住處。若有眾生。若干種身若干種想。天及人。此是初識住。復有眾生。若干種身而一想者。梵光音天最初生時是。是二識住。復有眾生。一身若干種想。光音天是。是三識住。復有眾生。一身一想。徧淨天是。是四識住處。復有眾生。空處住。是五識住。或識處住。是六識住。或不用處。是七識住。
云何七滅法。謂七使法。欲愛使.有愛使.見使.慢使.瞋恚使.無明使.疑使。云何七證法。為七漏盡力。於是。漏盡比丘於一切諸苦.集.滅.味.過.出要。如實知見。觀欲如火坑。亦如刀劍。知欲見欲。不貪於欲。心不住欲於中復善觀察。如實得知。如實見已。世間貪婬.惡不善法不起不漏。修四念處。多修多行。五根.五力.七覺意.賢聖八道。多修多行。
復有八成法.八修法.八覺法.八滅法.八證法。云何八成法。謂八因緣。未得梵行而得智。得梵行已智增多。云何為八。如是比丘依世尊住。或依師長。或依智慧梵行者住。生慚愧心。有愛有敬。是為初因緣。未得梵行而得智。得梵行已智增多。復次。依世尊住。隨時請問。此法云何義.何所趣。尊長即為開演深義。是為二因緣。既聞法已。身心樂靜。是為三因緣。不為遮道無益雜論。彼到眾中。或自說法。或請他說。猶復不捨賢聖默然。是為四因緣。多聞廣博。守持不忘。諸法深奧。上中下善。義味誠諦。梵行具足。聞已入心。見不流動。是為五因緣。修習精勤。滅不善行。善行日增。勉力堪任。不捨斯法。是為六因緣。又以智慧知起滅法。賢聖所趣能盡苦際。是為七因緣。又觀五受陰。生想.滅想。此色。色集.色滅。此受.想.行.識。識集.識滅。是為八因緣。未得梵行而有智。已得梵行智增多。
云何八修法。謂賢聖八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云何八覺法。謂世八法。利.衰.毀.譽.稱.譏.苦.樂。云何八滅法。謂八邪。邪見.邪志.邪語.邪業.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云何八證法。謂八解脫。色觀色。一解脫。內無色想。外觀色。二解脫。淨解脫。三解脫。度色想。滅瞋恚想。住空處。四解脫。度空處。住識處。五解脫。度識處。住不用處。六解脫。度不用處。住有想無想處。七解脫。度有想無想處。住想知滅。八解脫。
復有九成法.九修法.九覺法.九滅法.九證法。云何九成法。謂九淨滅枝法。戒淨滅枝.心淨滅枝.見淨滅枝.度疑淨滅枝.分別淨滅枝.道淨滅枝.除淨滅枝.無欲淨滅枝.解脫淨滅枝。云何九修法。謂九喜本。一喜。二愛。三悅。四樂。五定。六如實知。七除捨。八無欲。九解脫。云何九覺法。謂九眾生居。或有眾生。若干種身若干種想。天及人是。是初眾生居。或有眾生。若干種身而一想者。梵光音天最初生時是。是二眾生居。或有眾生。一身若干種想。光音天是。是三眾生居。或有眾生。一身一想。遍淨天是。是四眾生居。無想無所覺知。無想天是。是五眾生居。復有眾生。空處住。是六眾生居。復有眾生。識處住。是七眾生居。復有眾生。不用處住。是八眾生居。復有眾生。住有想無想處。是九眾生居。
云何九滅法。謂九愛本。因愛有求。因求有利。因利有用。因用有欲。因欲有著。因著有嫉。因嫉有守。因守有護。云何九證法。謂九盡。若入初禪。則聲刺滅。入第二禪。則覺觀刺滅。入第三禪。則喜刺滅。入第四禪。則出入息刺滅。入空處。則色想刺滅。入識處。則空想刺滅。入不用處。則識想刺滅。入有想無想處。則不用想刺滅。入滅盡定。則想受刺滅。
復有十成法.十修法.十覺法.十滅法.十證法。云何十成法。謂十救法。一者比丘二百五十戒具。威儀亦具。見有小罪。生大怖畏。平等學戒。心無傾邪。二者得善知識。三者言語中正。多所堪忍。四者好求善法。分布不恡。五者諸梵行人有所施設。輙往佐助。不以為勞。難為能為。亦教人為。六者多聞。聞便能持。未曾有忘。七者精勤。滅不善法。增長善法。八者常自專念。無有他想。憶本善行。如在目前。九者智慧成就。觀法生滅。以賢聖律斷於苦本。十者樂於閑居。專念思惟。於禪中間無有調戲。
云何十修法。謂十正行。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正解脫.正智。云何十覺法。謂十色入。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色入.聲入.香入.味入.觸入。云何十滅法。謂十邪行。邪見.邪志.邪語.邪業.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邪解脫.邪智。云何十證法。謂十無學法。無學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正解脫.正智。諸比丘。此名一增法。我今為汝等說如是法。吾為如來.為諸弟子所應作者。皆已備悉。慈愍慇懃。訓誨汝等。汝等亦宜勤奉行之。諸比丘。當在閑居樹下空處。精勤坐禪。勿自放恣。今不勉力。後悔何益。此是我教。勤受持之。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第二分 三聚經第八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與汝等說微妙法。義味清淨。梵行具足。謂三聚法。汝等諦聽。思惟念之。當為汝說。時。諸比丘受教而聽。
佛告比丘。三法聚者。一法趣惡趣。一法趣善趣。一法趣涅槃。云何一法趣于惡趣。謂無仁慈。懷毒害心。是謂一法將向惡趣。云何一法趣于善趣。謂不以惡心加於眾生。是為一法將向善趣。云何一法趣于涅槃。謂能精勤修身念處。是為一法將向涅槃。
復有二法趣向惡趣。復有二法趣向善趣。復有二法趣向涅槃。云何二法趣向惡趣。一謂毀戒。二謂破見。云何二法趣向善趣。一謂戒具。二謂見具。云何二法趣向涅槃。一謂為止。二謂為觀。
復有三法趣向惡趣。三法向善趣。三法向涅槃。云何三法向惡趣。謂三不善根。貪不善根.恚不善根.癡不善根。云何三法向善趣。謂三善根。無貪善根.無恚善根.無癡善根。云何三法趣向涅槃。謂三三昧。空三昧.無相三昧.無作三昧。
又有四法趣向惡趣。四法向善趣。四法向涅槃。云何四法向惡趣。謂愛語.恚語.怖語.癡語。云何四法向善趣。謂不愛語.不恚語.不怖語.不癡語。云何四法向涅槃。謂四念處。身念處.受念處.意念處.法念處。
復有五法向惡趣。五法向善趣。五法向涅槃。云何五法向惡趣。謂破五戒。殺.盜.婬逸.妄語.飲酒。云何五法向善趣。謂持五戒。不殺.不盜.不婬.不欺.不飲酒。云何五法趣向涅槃。謂五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
又有六法向惡趣。六法向善趣。六法向涅槃。云何六法向惡趣。謂六不敬。不敬佛.不敬法.不敬僧.不敬戒.不敬定.不敬父母。云何六法向善趣。謂六敬法。敬佛.敬法.敬僧.敬戒.敬定.敬父母。云何六法向涅槃。謂六思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
又有七法向惡趣。七法向善趣。七法向涅槃。云何七法向惡趣。謂殺生.不與取.婬逸.妄語.兩舌.惡口.綺語。云何七法向善趣。謂不殺生.不盜.不婬.不欺.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云何七法向涅槃。謂七覺意。念覺意.擇法覺意.精進覺意.猗覺意.定覺意.喜覺意.捨覺意。
又有八法向惡趣。八法向善趣。八法向涅槃。云何八法向惡趣。謂八邪行。邪見.邪志.邪語.邪業.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云何八法向善趣。謂世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云何八法向涅槃。謂八賢聖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又有九法向惡趣。九法向善趣。九法向涅槃。云何九法向惡趣。謂九惱。有人已侵惱我。今侵惱我。當侵惱我。我所愛者。已侵惱。今侵惱。當侵惱。我所憎者。已愛敬。今愛敬。當愛敬。云何九法向善趣。謂九無惱。彼已侵我。我惱何益。已不生惱。今不生惱。當不生惱。我所愛者。彼已侵惱。我惱何益。已不生惱。今不生惱。當不生惱。我所憎者。彼已愛敬。我惱何益。已不生惱。當不生惱。今不生惱。云何九法向涅槃。謂九善法。一喜。二愛。三悅。四樂。五定。六實知。七除捨。八無欲。九解脫。
又有十法向惡趣。十法向善趣。十法向涅槃。云何十法向惡趣。謂十不善。身殺.盜.婬。口兩舌.惡罵.妄言.綺語。意貪取.嫉妬.邪見。云何十法向善趣。謂十善行。身不殺.盜.婬。口不兩舌.惡罵.妄言.綺語。意不貪取.嫉妬.邪見。云何十法向涅槃。謂十直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正解脫.正智。諸比丘。如是十法。得至涅槃。是名三聚微妙正法。我為如來.為眾弟子所應作者。無不周備。憂念汝等。故演經道。汝等亦宜自憂其身。當處閑居.樹下思惟。勿為懈怠。今不勉力。後悔無益。
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第二分 大緣方便經第九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拘流沙國劫摩沙住處。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阿難在閑靜處。作是念言。甚奇。甚特。世尊所說十二因緣法之光明。甚深難解。如我意觀。猶如目前。以何為深。於是。阿難即從靜室起。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白世尊言。我向於靜室。默自思念。甚奇。甚特。世尊所說十二因緣法之光明。甚深難解。如我意觀。如在目前。以何為深。
爾時。世尊告阿難曰。止。止。勿作此言。十二因緣法之光明。甚深難解。阿難。此十二因緣難見難知。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未見緣者。若欲思量觀察分別其義者。則皆荒迷。無能見者。阿難。我今語汝老死有緣。若有問言。何等是老死緣。應答彼言。生是老死緣。若復問言。誰是生緣。應答彼言。有是生緣。若復問言。誰是有緣。應答彼言。取是有緣。若復問言。誰是取緣。應答彼言。愛是取緣。若復問言。誰是愛緣。應答彼言。受是愛緣。若復問言。誰是受緣。應答彼言。觸是受緣。若復問言。誰為觸緣。應答彼言。六入是觸緣。若復問言。誰為六入緣。應答彼言。名色是六入緣。若復問言。誰為名色緣。應答彼言。識是名色緣。若復問言。誰為識緣。應答彼言。行是識緣。若復問言。誰為行緣。應答彼言。癡是行緣。阿難。如是緣癡有行。緣行有識。緣識有名色。緣名色有六入。緣六入有觸。緣觸有受。緣受有愛。緣愛有取。緣取有有。緣有有生。緣生有老.死.憂.悲.苦惱。大患所集。是為此大苦陰緣。
佛告阿難。緣生有老死。此為何義。若使一切眾生無有生者。寧有老死不。
阿難答曰。無也。
是故。阿難。以此緣。知老死由生。緣生有老死。我所說者。義在於此。
又告阿難。緣有有生。此為何義。若使一切眾生無有欲有.色無色有者。寧有生不。
答曰。無也。
阿難。我以此緣。知生由有。緣有有生。我所說者。義在於此。
又告阿難。緣取有有。此為何義。若使一切眾生無有欲取.見取.戒取.我取者。寧有有不。
答曰。無也。
阿難。我以此緣。知有由取。緣取有有。我所說者。義在於此。
又告阿難。緣愛有取。此為何義。若使一切眾生無有欲愛.有愛.無有愛者。寧有取不。
答曰。無有。
阿難。我以此緣。知取由愛。緣愛有取。我所說者。義在於此。
又告阿難。緣受有愛。此為何義。若使一切眾生無有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者。寧有愛不。
答曰。無也。
阿難。我以此緣。知愛由受。緣受有愛。我所說者。義在於此。阿難。當知因愛有求。因求有利。因利有用。因用有欲。因欲有著。因著有嫉。因嫉有守。因守有護。阿難。由有護故。有刀杖.諍訟.作無數惡。我所說者。義在於此。阿難。此為何義。若使一切眾生無有護者。當有刀杖.諍訟。起無數惡不。
答曰。無也。
是故。阿難。以此因緣。知刀杖.諍訟由護而起。緣護有刀杖.諍訟。阿難。我所說者。義在於此。
又告阿難。因守有護。此為何義。若使一切眾生無有守者。寧有護不。
答曰。無也。
阿難。我以此緣。知護由守。因守有護。我所說者。義在於此。阿難。因嫉有守。此為何義。若使一切眾生無有嫉者。寧有守不。
答曰。無也。
阿難。我以此緣。知守由嫉。因嫉有守。我所說者。義在於此。阿難。因著有嫉。此為何義。若使一切眾生無有著者。寧有嫉不。
答曰。無也。
阿難。我以此緣。知嫉由著。因著有嫉。我所說者。義在於此。阿難。因欲有著。此為何義。若使一切眾生無有欲者。寧有著不。
答曰。無也。
阿難。我以此緣。知著由欲。因欲有著。我所說者。義在於此。阿難。因用有欲。此為何義。若使一切眾生無有用者。寧有欲不。
答曰。無也。
阿難。我以此義。知欲由用。因用有欲。我所說者。義在於此。阿難。因利有用。此為何義。若使一切眾生無有利者。寧有用不。
答曰。無也。
阿難。我以此義。知用由利。因利有用。我所說者。義在於此。阿難。因求有利。此為何義。若使一切眾生無有求者。寧有利不。
答曰。無也。
阿難。我以此緣。知利由求。因求有利。我所說者。義在於此。阿難。因愛有求。此為何義。若使一切眾生無有愛者。寧有求不。
答曰。無也。
阿難。我以此緣。知求由愛。因愛有求。我所說者。義在於此。
又告阿難。因愛有求。至於守護。受亦如是。因受有求。至於守護。
佛告阿難。緣觸有受。此為何義。阿難。若使無眼.無色.無眼識者。寧有觸不。
答曰。無也。
若無耳.聲.耳識。鼻.香.鼻識。舌.味.舌識。身.觸.身識。意.法.意識者。寧有觸不。
答曰。無也。
阿難。若使一切眾生無有觸者。寧有受不。
答曰。無也。
阿難。我以是義。知受由觸。緣觸有受。我所說者。義在於此。阿難。緣名色有觸。此為何義。若使一切眾生無有名色者。寧有心觸不。
答曰。無也。
若使一切眾生無形色相貌者。寧有身觸不。
答曰。無也。
阿難。若無名色。寧有觸不。
答曰。無也。
阿難。我以是緣。知觸由名色。緣名色有觸。我所說者。義在於此。阿難。緣識有名色。此為何義。若識不入母胎者。有名色不。
答曰。無也。
若識入胎不出者。有名色不。
答曰。無也。
若識出胎。嬰孩壞敗。名色得增長不。
答曰。無也。
阿難。若無識者。有名色不。
答曰。無也。
阿難。我以是緣。知名色由識。緣識有名色。我所說者。義在於此。阿難。緣名色有識。此為何義。若識不住名色。則識無住處。若無住處。寧有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不。
答曰。無也。
阿難。若無名色。寧有識不。
答曰。無也。
阿難。我以此緣。知識由名色。緣名色有識。我所說者。義在於此。阿難。是故名色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大苦陰集。
阿難。齊是為語。齊是為應。齊是為限。齊此為演說。齊是為智觀。齊是為眾生。阿難。諸比丘於此法中。如實正觀。無漏心解脫。阿難。此比丘當名為慧解脫。如是解脫比丘如來終亦知。如來不終亦知。如來終不終亦知。如來非終非不終亦知。何以故。阿難。齊是為語。齊是為應。齊是為限。齊是為演說。齊是為智觀。齊是為眾生。如是盡知已。無漏心解脫比丘不知不見如是知見。阿難。夫計我者。齊幾名我見。名色與受。俱計以為我。有人言。受非我。我是受。或有言。受非我。我非受。受法是我。或有言。受非我。我非受。受法非我。但愛是我。
阿難。彼見我者。言受是我。當語彼言。如來說三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當有樂受時。無有苦受.不苦不樂受。有苦受時。無有樂受.不苦不樂受。有不苦不樂受時。無有苦受.樂受。所以然者。阿難。樂觸緣生樂受。若樂觸滅受亦滅。阿難。苦觸緣生苦受。若苦觸滅受亦滅。不苦不樂觸緣生不苦不樂受。若不苦不樂觸滅受亦滅。阿難。如兩木相攢則有火生。各置異處則無有火。此亦如是。因樂觸緣故生樂受。若樂觸滅受亦俱滅。因苦觸緣故生苦受。若苦觸滅受亦俱滅。因不苦不樂觸緣生不苦不樂受。若不苦不樂觸滅受亦俱滅。阿難。此三受有為無常。從因緣生。盡法.滅法。為朽壞法。彼非我有。我非彼有。當以正智如實觀之。阿難。彼見我者。以受為我。彼則為非。
阿難。彼見我者。言受非我。我是受者。當語彼言。如來說三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若樂受是我者。樂受滅時。則有二我。此則為過。若苦受是我者。苦受滅時。則有二我。此則為過。若不苦不樂受是我者。不苦不樂受滅時。則有二我。此則為過。阿難。彼見我者。言。受非我。我是受。彼則為非。阿難。彼計我者。作此說。受非我。我非受。受法是我。當語彼言。一切無受。汝云何言有受法。汝是受法耶。對曰。非是。是故。阿難。彼計我者。言。受非我。我非受。受法是我。彼則為非。
阿難。彼計我者。作是言。受非我。我非受。受法非我。但愛是我者。當語彼言。一切無受。云何有愛。汝是愛耶。對曰。非也。是故。阿難。彼計我者。言。受非我。我非受。受法非我。愛是我者。彼則為非。阿難。齊是為語。齊是為應。齊是為限。齊是為演說。齊是為智觀。齊是為眾生。阿難。諸比丘於此法中如實正觀。於無漏心解脫。阿難。此比丘當名為慧解脫。如是解脫心比丘。有我亦知。無我亦知。有我無我亦知。非有我非無我亦知。何以故。阿難。齊是為語。齊是為應。齊是為限。齊是為演說。齊是為智觀。齊是為眾生。如是盡知已。無漏心解脫比丘不知不見如是知見。
佛語阿難。彼計我者。齊已為定。彼計我者。或言少色是我。或言多色是我。或言少無色是我。或言多無色是我。阿難。彼言少色是我者。定少色是我。我所見是。餘者為非。多色是我者。定多色是我。我所見是。餘者為非。少無色是我者。定言少無色是我。我所見是。餘者為非。多無色是我者。定多無色是我。我所見是。餘者為非。
佛告阿難。七識住。二入處。諸有沙門.婆羅門言。此處安隱。為救.為護.為舍.為燈.為明.為歸。為不虛妄。為不煩惱。云何為七。或有眾生。若干種身若干種想。天及人。此是初識住處。諸沙門.婆羅門言。此處安隱。為救.為護.為舍.為燈.為明.為歸。為不虛妄。為不煩惱。阿難。若比丘知初識住。知集.知滅.知味.知過.知出要。如實知者。阿難。彼比丘言。彼非我。我非彼。如實知見。或有眾生。若干種身而一想。梵光音天是。或有眾生。一身若干種想。光音天是。或有眾生一身一想。遍淨天是。或有眾生。住空處。或有眾生。住識處。或有眾生。住不用處。是為七識住處。或有沙門.婆羅門言。此處安隱。為救.為護.為舍.為燈.為明.為歸。為不虛妄。為不煩惱。阿難。若比丘知七識住。知集.知滅.知味.知過.知出要。如實知見。彼比丘言。彼非我。我非彼。如實知見。是為七識住。
云何二入處。無想入.非想非無想入。是為。阿難。此二入處。或有沙門.婆羅門言。此處安隱。為救.為護.為舍.為燈.為明.為歸。為不虛妄。為不煩惱。阿難。若比丘知二入處。知集.知滅.知味.知過.知出要。如實知見。彼比丘言。彼非我。我非彼。如實知見。是為二入。
阿難。復有八解脫。云何八。色觀色。初解脫。內無色想。觀外色。二解脫。淨解脫。三解脫。度色想。滅有對想。不念雜想。住空處。四解脫。度空處。住識處。五解脫。度識處。住不用處。六解脫。度不用處。住有想無想處。七解脫。滅盡定。八解脫。阿難。諸比丘於此八解脫。逆順遊行。入出自在。如是比丘得俱解脫。
爾時。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第二分 釋提桓因問經第十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摩竭國菴婆羅村北。毘陀山因陀娑羅窟中。
爾時。釋提桓因發微妙善心。欲來見佛。今我當往至世尊所。
時。諸忉利天聞釋提桓因發妙善心。欲詣佛所。即尋詣帝釋。白言。善哉。帝釋。發妙善心。欲詣如來。我等亦樂侍從詣世尊所。
時。釋提桓因即告執樂神般遮翼曰。我今欲詣世尊所。汝可俱行。此忉利諸天亦當與我俱詣佛所。
對曰。唯然。時。般遮翼持琉璃琴。於帝釋前忉利天眾中鼓琴供養。
時。釋提桓因.忉利諸天及般遮翼。於法堂上忽然不現。譬如力士屈伸臂頃。至摩竭國北毘陀山中。
爾時。世尊入火焰三昧。彼毘陀山同一火色。時國人見。自相謂言。此毘陀山同一火色。將是如來諸天之力。
時。釋提桓因告般遮翼曰。如來.至真甚難得覩。而能垂降此閑靜處。寂默無聲。禽獸為侶。此處常有諸大神天侍衛世尊。汝可於前鼓琉璃琴娛樂世尊。吾與諸天尋於後往。
對曰。唯然。即受教已。持琉璃琴於先詣佛。去佛不遠。鼓琉璃琴。以偈歌曰。
跋陀禮汝父 汝父甚端嚴
生汝時吉祥 我心甚愛樂
本以小因緣 欲心於中生
展轉遂增廣 如供養羅漢
釋子專四禪 常樂於閑居
正意求甘露 我專念亦爾
能仁發道心 必欲成正覺
我今求彼女 必欲會亦爾
我心生染著 愛好不捨離
欲捨不能去 如象為鈎制
如熱遇涼風 如渴得冷泉
如取涅槃者 如水滅於火
如病得良醫 飢者得美食
充足生快樂 如羅漢遊法
如象被深鈎 而猶不肯伏
𩣺突難禁制 放逸不自止
猶如清涼池 眾花覆水上
疲熱象沐浴 舉身得清涼
我前後所施 供養諸羅漢
世有福報者 盡當與彼供
汝死當共死 汝無我活為
寧使我身死 不能無汝存
忉利天之主 釋今與我願
稱汝禮節具 汝善思察之
爾時。世尊從三昧起。告般遮翼言。善哉。善哉。般遮翼。汝能以清淨音和琉璃琴稱讚如來。琴聲.汝音。不長不短。悲和哀婉。感動人心。汝琴所奏。眾義備有。亦說欲縛。亦說梵行。亦說沙門。亦說涅槃。
爾時。般遮翼白佛言。我念世尊昔鬱鞞羅尼連禪水邊。阿遊波陀尼俱律樹下初成佛道時。有尸漢陀天大將子及執樂天王女。共於一處。但設欲樂。我於爾時見其心爾。即為作頌。頌說欲縛。亦說梵行。亦說沙門。亦說涅槃。時。彼天女聞我偈已。舉目而笑語我言。般遮翼。我未見如來。我曾於忉利天法講堂上。聞彼諸天稱讚如來。有如是德。有如是力。汝常懷信。親近如來。我今意欲與汝共為知識。世尊。我時與一言之後。不復與語。
時。釋提桓因作是念。此般遮翼已娛樂如來訖。我今寧可念於彼人。時。天帝釋即念彼人。時。般遮翼復生念言。今天帝釋乃能念我。即持琉璃琴詣帝釋所。帝釋告曰。汝以我名并稱忉利天意。問訊世尊。起居輕利。遊步強耶。
時。般遮翼承帝釋教。即詣世尊所。頭面禮足。於一面住。白世尊言。釋提桓因及忉利諸天故。遣我來問訊世尊。起居輕利。遊步強耶。
世尊報曰。使汝帝釋及忉利天壽命延長。快樂無患。所以然者。諸天.世人及阿須輪諸眾生等。皆貪壽命.安樂.無患。
爾時。帝釋復自念言。我等宜往禮覲世尊。即與忉利諸天往詣佛所。頭面禮足。却住一面。時。帝釋白佛言。不審我今去世尊遠近可坐。
佛告帝釋曰汝天眾多。但近我坐。
時。世尊所止因陀羅窟。自然廣博。無所障碍。爾時。帝釋與忉利諸天及般遮翼皆禮佛足。於一面坐。帝釋白佛言。一時。佛在舍衛國婆羅門舍。爾時世尊入火焰三昧。我時以少因緣。乘千輻寶車。詣毘樓勒天王所。於空中過。見一天女叉手在世尊前立。我尋語彼女言。若世尊三昧起者。汝當稱我名字。問訊世尊。起居輕利。遊步強耶。不審彼女後竟為我達此心不。世尊。寧能憶此事不。
佛言。憶耳。彼女尋以汝聲致問於我。吾從定起。猶聞汝車聲。
帝釋白佛言。昔者。我以少緣。與忉利諸天集在法堂。彼諸舊天皆作是言。若如來出世。增益諸天眾。減損阿須輪眾。今我躬見世尊。躬見自知。躬自作證。如來.至真出現於世。增益諸天眾。減損阿須輪眾。此有瞿夷釋女。於世尊所淨修梵行。身壞命終。生忉利天宮。即為我子。忉利諸天皆稱言。瞿夷大天子有大功德。有大威力。復有餘三比丘。於世尊所淨修梵行。身壞命終。生於卑下執樂神中。常日日來為我給使。瞿夷見已。以偈觸嬈曰。
汝為佛弟子 我本在家時
以衣食供養 禮拜致恭恪
汝等名何人 躬受佛教誡
淨眼之所說 汝不觀察之
我本禮敬汝 從佛聞上法
生三十三天 為帝釋作子
汝等何不觀 我所有功德
本為女人身 今為帝釋子
汝等本俱共 同修於梵行
今獨處卑賤 為吾等給使
本為弊惡行 今故受此報
獨處於卑賤 為吾等給使
生此處不淨 為他所觸嬈
聞已當患厭 此處可厭患
從今當精勤 勿復為人使
二人勤精進 思惟如來法
捨彼所戀著 觀欲不淨行
欲縛不真實 誑惑於世間
如象離羈靽 超越忉利天
釋及忉利天 集法講堂上
彼已勇猛力 超越忉利天
釋歎未曾有 諸天亦見過
此是釋迦子 超越忉利天
患厭於欲縛 瞿夷說此言
摩竭國有佛 名曰釋迦文
彼子大失意 其後還得念
三人中一人 故為執樂神
二人見道諦 超越忉利天
世尊所說法 弟子不懷疑
俱共同聞法 二人勝彼一
自見殊勝已 皆生光音天
我觀見彼已 故來至佛所
帝釋白佛言。願開閑暇。一決我疑。
佛言。隨汝所問。吾當為汝一一演說。
爾時。帝釋即白佛言。諸天.世人.乾沓和.阿須羅及餘眾生等。盡與何結相應。乃至怨讐.刀杖相向。
佛告釋言。怨結之生。皆由貪嫉。故使諸天.世人.阿須羅.餘眾生等。刀杖相加。
爾時。帝釋即白佛言。實爾。世尊。怨結之生。由貪嫉故。使諸天.世人.阿須羅.餘眾生等。刀杖相加。我今聞佛所說。疑網悉除。無復疑也。但不解此貪嫉之生。何由而起。何因何緣。誰為原首。從誰而有。從誰而無。
佛告帝釋。貪嫉之生。皆由愛憎。愛憎為因。愛憎為緣。愛憎為首。從此而有。無此則無。
爾時。帝釋即白佛言。實爾。世尊。貪嫉之生。皆由愛憎。愛憎為因。愛憎為緣。愛憎為首。從此而有。無此則無。我今聞佛所說。迷惑悉除。無復疑也。但不解愛憎復何由而生。何因何緣。誰為原首。從誰而有。從誰而無。
佛告帝釋。愛憎之生。皆由於欲。因欲緣欲。欲為原首。從此而有。無此則無。
爾時。帝釋白佛言。實爾。世尊。愛憎之生。皆由於欲。因欲緣欲。欲為原首。從此而有。無此則無。我今聞佛所說。迷惑悉除。無復疑也。但不知此欲復何由生。何因何緣。誰為原首。從誰而有。從誰而無。
佛告帝釋。愛由想生。因想緣想。想為原首。從此而有。無此而無。
爾時。帝釋白佛言。實爾。世尊。愛由想生。因想緣想。想為原首。從此而有。無此則無。我今聞佛所說。無復疑也。但不解想復何由而生。何因何緣。誰為原首。從誰而有。從誰而無。
佛告帝釋。想之所生。由於調戲。因調緣調。調為原首。從此而有。無此則無。帝釋。若無調戲則無想。無想則無欲。無欲則無愛憎。無愛憎則無貪嫉。若無貪嫉。則一切眾生不相傷害。帝釋。但緣調為本。因調緣調。調為原首。從此有想。從想有欲。從欲有愛憎。從愛憎有貪嫉。以貪嫉故。使群生等共相傷害。
帝釋白佛言。實爾。世尊。由調有想。因調緣調。調為原首。從此有想由調而有。無調則無。若本無調者則無想。無想則無欲。無欲則無愛憎。無愛憎則無貪嫉。無貪嫉則一切群生不相傷害。但想由調生。因調緣調。調為原首。從調有想。從想有欲。從欲有愛憎。從愛憎有貪嫉。從貪嫉使一切眾生共相傷害。我今聞佛所說。迷惑悉除。無復疑也。
爾時。帝釋復白佛言。一切沙門.婆羅門盡除調戲在滅迹耶。為不除調戲在滅迹耶。
佛告帝釋。一切沙門.婆羅門不盡除調戲在滅迹也。所以然者。帝釋。世間有種種界。眾生各依己界。堅固守持。不能捨離。謂己為實。餘者為虛。是故。帝釋。一切沙門.婆羅門不盡除調戲而在滅迹。
爾時。帝釋白佛言。實爾。世尊。世間有種種眾生。各依己界。堅固守持。不能捨離。謂己為是。餘為虛妄。是故一切沙門.婆羅門不盡除調戲而在滅迹。我聞佛言。疑惑悉除。無復疑也。
帝釋復白佛言。齊幾調在滅迹耶。
佛告帝釋。調戲有三。一者口。二者想。三者求。彼口所言。自害.害他。亦二俱害。捨此言已。如所言。不自害.不害他.不二俱害。知時比丘如口所言。專念不亂。想亦自害.害他。亦二俱害。捨此想已。如所想。不自害.不害他。二俱不害。知時比丘如所想。專念不亂。帝釋。求亦自害.害他。亦二俱害。捨此求已。如所求。不自害.不害他。不二俱害。知時比丘如所求。專念不亂。
爾時。釋提桓因言。我聞佛所說。無復狐疑。
又白佛言。齊幾名賢聖捨心。
佛告帝釋。捨心有三。一者喜身。二者憂身。三者捨身。帝釋。彼喜身者。自害.害他。亦二俱害。捨此喜已。如所喜。不自害.害他。二俱不害。知時比丘專念不忘。即名受具足戒。帝釋。彼憂身者。自害.害彼。亦二俱害。捨此憂已。如所憂。不自害.害他。二俱不害。知時比丘專念不忘。即名受具足戒。復次。帝釋。彼捨身者。自害.害他。亦二俱害。捨此身已。如所捨。不自害.不害他。二俱不害。知時比丘專念不忘。是即名為受具足戒。
帝釋白佛言。我聞佛所說。無復狐疑。
又白佛言。齊幾名賢聖律諸根具足。
佛告帝釋。眼知色。我說有二。可親.不可親。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我說有二。可親.不可親。
爾時。帝釋白佛言。世尊。如來略說。未廣分別。我以具解。眼知色。我說有二。可親.不可親。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有二。可親.不可親。世尊。如眼觀色。善法損減。不善法增。如此眼知色。我說不可親。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知法。善法損減。不善法增。我說不可親。世尊。如眼見色。善法增長。不善法減。如是眼知色。我說可親。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知法。善法增長。不善法減。我說可親。
佛告帝釋。善哉。善哉。是名賢聖律諸根具足。
帝釋白佛言。我聞佛所說。無復狐疑。
復白佛言。齊幾比丘名為究竟.究竟梵行.究竟安隱.究竟無餘。
佛告帝釋。為愛所苦。身得減者。是為究竟.究竟梵行.究竟安隱.究竟無餘。
帝釋白佛言。我本長夜。所懷疑網。今者如來開發所疑。
佛告帝釋。汝昔頗曾詣沙門.婆羅門所問此義不。
帝釋白佛言。我自憶念。昔者。曾詣沙門.婆羅門所諮問此義。昔我一時曾集講堂。與諸天眾共論。如來為當出世。為未出世。時共推求。不見如來出現于世。各自還宮。五欲娛樂。世尊。我復於後時見諸大神天。自恣五欲已。漸各命終。時我。世尊。懷大恐怖。衣毛為竪。時。見沙門.婆羅門處在閑靜。去家離欲。我尋至彼所問言。云何名究竟。我問此義。彼不能報。彼既不知。逆問我言。汝為是誰。我尋報言。我是釋提桓因。彼復問言。汝是何釋。我時答言。我是天帝釋。心有所疑。故來相問耳。時。我與彼如所知見。說於釋義。彼問我言。更為我弟子。我今是佛弟子。得須陀洹道。不墮餘趣。極七往返。必成道果。唯願世尊記我為斯陀含。說此語已。復作頌曰。
由彼染穢想 故生我狐疑
長夜與諸天 推求於如來
見諸出家人 常在閑靜處
謂是佛世尊 故往稽首言
我今故來問 云何為究竟
問已不能報 道迹之所趣
今日無等尊 是我久所求
已觀察己行 心已正思惟
唯聖先已知 我心之所行
長夜所修業 願淨眼記之
雖命人中上 三界無極尊
能斷恩愛刺 今禮日光尊
佛告帝釋。汝憶本得喜樂.念樂時不。
帝釋答曰。如是。世尊。憶昔所得喜樂.念樂。世尊。我昔曾與阿須輪共戰。我時得勝。阿須輪退。我時則還。得歡喜.念樂。計此歡喜.念樂。離有穢惡刀杖喜樂.鬪訟喜樂。今我於佛所得喜.念樂。無有刀杖.諍訟之樂。
佛告帝釋。汝今得喜樂.念樂。於中欲求何功德果。
爾時。帝釋白佛言。我於喜樂.念樂中。欲求五功德果。何等五。即說偈言。
我後若命終 捨於天上壽
處胎不懷患 使我心歡喜
佛度未度者 能說正真道
於三佛法中 我要修梵行
以智慧身居 心自見正諦
得達本所起 於是長解脫
但當勤修行 習佛真實智
設不獲道證 功德猶勝天
諸有神妙天 阿迦尼吒等
下至末後身 必當生彼處
我今於此處 受天清淨身
復得增壽命 淨眼我自知
說此偈已。白佛言。我於喜樂.念樂中。欲得如是五功德果。
爾時。帝釋語忉利諸天曰。汝於忉利天上梵童子前恭敬禮事。今於佛前復設此敬者。不亦善哉。
其語未久。時梵童子忽然於虛空中天眾上立。向天帝釋而說偈曰。
天王清淨行 多利益眾生
摩竭帝釋主 能問如來義
時。梵童子說此偈已。忽然不現。是時。帝釋即從座起。禮世尊足。遶佛三匝。却行而退。忉利諸天及般遮翼亦禮佛足。却行而退。時。天帝釋少復前行。顧語般遮翼曰。善哉。善哉。汝能先於佛前鼓琴娛樂。然後我及諸天於後方到。我今知汝補汝父位。於乾沓和中最為上首。當以彼拔陀乾沓和王女與汝為妻。
世尊說此法時。八萬四千諸天遠塵離垢。諸法法眼生。
時。釋提桓因.忉利諸天及般遮翼聞佛所說。歡喜奉行。